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启示_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启示是什么

       感谢大家提供这个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启示问题集合,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分享。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

1.如何向孔子学习做一名好老师的读书心得

2.以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写一篇读后感300字

3.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启示_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启示是什么

如何向孔子学习做一名好老师的读书心得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读

       孔子说:默默提升认识,学习不觉厌烦,教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呢?

       解说

       其一,求知之境。人不能生而知之,只能学而知之。如何学?孔子从自己的学知体验,提出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学习态度到学习方法,无取巧之技,无投机之法。默而识之是学习方法,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始于垒土。因此需要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定力。夫子十五岁有志于学,七十岁辍笔《春秋》,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其二,授学之道。为人师,当先为饱学之士。与人一斗,己必五车,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五年功”。孔子能吸引学子,德才俱高,才以服众,德以服心,缺一不能。孔子殁,众弟子怀念其师音容笑貌,有若(字子有)气质形貌“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尽管“曾子以为不可”,还是被子夏、子张、子游等推上师座,以师礼事之。然而,其学问不孚众望,众人怫然,请下师座(《孟子•滕文公(上)》)。有若过世,鲁悼公前往吊唁。

       其三,师表之德。为人师,当表率于徒。西周以德立国,以礼兴邦,形成了厚重的礼仪文化。为人师当言教身教并举,一直是中国教书先生的应有之义。孔子成为这一传统的祖师和典范。其诲人不倦,既凸显了为人师表的品德,又包含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所带来的才学功底。《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往往说十二分话,但斯言不悖。

       其四,以教为乐。以教师为职业并不难,以教师职业为乐趣就难;以学习为任务并不难,以学习为乐趣就难。以学习授业为乐趣,难上难。干一行爱一行,才能钻一行,精一行,干好一行。这是今人给小学毕业生雷锋的结论,孔子做到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何有于我哉”——对于我还要什么呢?

       启示

       孔子奉为万世师表,是当之无愧的。他用到老,学到老的治学精神和身范言教的育人精神,为教书育人之业树立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楷模。孔子治学,“学而不厌”,研古如初,学新如痴,晚年嗜《周易》,七十辍《春秋》,成为学无止境的师表;孔子育人,“诲人不倦”,因人施教,循循善诱,教子如徒,为师立范,成为德行仰止的师表。孔门弟子无顽劣纨绔,唯“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14.37],就因这“愬”而已,便被同门不耻。

       《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於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此言不悖。

       在温饱无忧且科学昌明的今天,出现了“钱学森问题”。文凭才艺益高,浮躁浅薄愈盛,巧嘴佞舌更甚,理性德行尤缺,此风大有不衰之势。“默而识之”限于教材,“诲人不倦”乐于人云亦云,“学而不厌”在于死记硬背,一份教案一辈子,一套纲要几代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钱学森2005年3月29日谈话)。

       孔子留下了一份比《论语》更珍贵的遗产——孔子精神,这种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回看孔子,你不一定认同他的观点,但一定会佩服他的深度;你不一定肯定他的做法,但一定会景仰他的德行;你不一定接受他的批评,但一定会钦敬他的用心;你不一定赞许他的选择,但一定会仰止他的执著。这就是孔子,儒家秉承了下来,成为前仆后继的经世致用精神。

       思考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怎样理解?(师表之德之道)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返,则不复也。”

       译读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发愤自厉之时,不去启发;不到块垒难消之时,不去开导。给他一个方面的启迪,若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导了。

       解说

       其一,人靠教育。自然万物,种群之内,差异最大的莫过于人,因为人进化出至高的智商和情商。由此也决定了人的可塑性极大。个人的才智能力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开发。对于后代,你可以选择婚配;对于父母,你只能传承。因此,对于个人,后天开发与塑造便是唯一选择;对于社会,后天教育与培养便是主要手段。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虽然不一定有这种自觉,但自发地做到了,而且树立了至今没能超越的理念。

       其二,启发教育。启发的最根本之处,在于激励自觉的自奋精神。提高自身素养,教育和培养始终只是外力,最终还得内因变化。“宝剑锋从磨砺出”还需要宝剑本身堪磨耐砺;如若甘为生铁,或甘愿锈蚀,外力越大,废弃越快。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返不教,为学生的自我奋发、自我思考、自我感悟,提供了最强大的心理压力和环境压力。这是孔子弟子皆高徒的根本原因。

       其三,启发途径。孔子这则语录,自叙了启发教育的三大内容:一曰不愤不启;二曰不悱不发;三曰不返不复。遗憾的是,历代没有注意这一点。朱熹说“举一反三”甚为准确,“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却把“愤”“悱”解读成近义反复: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并引程子曰为证:“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论语集注》)其实不然,愤,从心,从贲贲声;贲(bēn),奔者,如虎贲之师,心底迸发也。”另读(bì),美也,饰也;《周易》有贲卦。悱(fěi),从心,从非非声,心中块垒也,即疑团郁结于心之意。

       其四,素质教育。孔子的启发式实质是激励:“不愤不启”是鼓励自奋;“不悱不发”是勉励怀疑;“举一反三”是督励旁通。显然“不愤不启”是立足点和出发点。人首先要有自愤的自觉,“不用扬鞭自奋蹄”,才会有“学而习之”[1.1]“学而不厌”的自动意识,进而才会学而思[2.15],学而“悱”,学而识[15.3],学而知[16.9],以致学而达[14.36],学而优[19.13]。这就是素质教育,它抓住了教育人的最根本点。

       启示

       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近年率先提出素质教育的是湖南汨罗市,源于1984年初上任教育局长黄泽南,1996年被认为“汨罗是素质教育的发源地”(《中国教育报》),并普及全国初中高等教育。“素质教育”这个口号很对,但注入实质内容比冠名一个口号要蹇难得多。一二三十年过去了,“中国高校涌动女生潮”,可谓与国际接轨。2006年复旦大学入校女生52.3%;2009年全国女大学生首次超男,在2144余万中占50.48%,女硕士占50.36%;2012年在校2391余万,女生51.35%(其中女硕士多4万人,本专科多50多万)。“钱学森之问”引发2009年公开讨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说明,我们的素质教育,同没搞素质教育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样,依然未能走出应试教育的魔咒。其实,教育老祖宗孔子两千年前的就留下了祖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返不复。

       这是一种激励式的启发教育:

       不愤不启,重在自愤,重在自觉。奋发才能有为,没有自愤之力,没有奋起之志,启发何用?不改变“贤郎更在孙山外”的自卑心态,“一梦醒来万事空”的自流心态,“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自弃心态,“自酌自饮醉何方”的自毁心态,只能启而不发,导而无行。

       不悱不发,重在思考,重在怀疑。没有积累,焉能思考,何以怀疑。禅宗讲参悟,参悟缘起于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不返不复,即举一要能反三。《周易•蒙》开篇便有类似之言:“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填鸭式的灌输,对于人才培养尤其是精英教育,根本不合适。填鸭教育,对于“技”,至多是技能,而难技艺,更难绝技;对于“才”,至多是才学,而难才干,更难才智;对于“用”,至多是习之,而难游刃,更难创造。

       简言之,愤,促愤发,在于发掘兴趣,培养习惯;悱,促怀疑,在于发现问题,思考出路;返,促旁通,在于发达智思,走出创新。

       素质教育需要“有教无类”,需要“诲人不倦”,也需要应试考试等等,但这一切必须关在一个笼子里:素质教育是发见特长,发掘潜能,发展优势的启发式教育。孔子的启发原则及其实践,提供了导师对学生全面激励和引导的因人施教范式,作为社会则应该形成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返不复”的教育氛围。

       思考

       孔子“不愤不启”之则,说明了什么?

       (引自《启世忠言—我说论语》)

以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写一篇读后感300字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中,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名言,强调了谦虚、求实、勤奋和有恒心的重要性。

       《论语》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鉴赏:这段原文主要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表明了学习需要勤奋和虚心,不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则表明了学习的诚实和实际,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明了学习需要耐心和持久,要默默地记住所学知识,学习不感到满足,教导他人不感到疲倦。最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表达了作者对于学习的热情和不断追求的精神,认为学习需要勤奋和敏锐的追求,不断努力追求才能有所收获。

《古人谈读书》创作背景:

       《古人谈读书》是一篇由三篇古文组成的课文,分别讲述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意义。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制度。

       第一篇古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这一篇古文强调了谦虚、开放、勤奋和持久的学习态度,以及不断追求知识和自我提升的精神。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第二篇古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朱熹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篇古文中,朱熹提出了读书的方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等,这些方法对于读书和自我提升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第三篇古文是曾国藩的文章,主要讲述了读书的意义。曾国藩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成就对于中国近代史和文化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曾国藩强调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认为读书是修身养性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梯。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读后感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孔子这三句话,表面上看是很容易的,做起来就非常难。后世为人师表者,可以将这几句话作成格言,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提起孔子这几句话,在肚子里脸红一下,马上自己改正过来。孔子在接着这三句话之后便说:“何有于我哉?”翻成白话,便是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到处留意,默默地学习中,我把它强记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都很难做到,所以我认为这篇是第一篇《学而》的引伸注解。

       够了吧?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提出了学习的三大标准:

        1.默而识之

        默而识之,学习不是为了嘴上念念,而是要默默记在心里,在自己心上去体会,真正把它理解了,能运用。只有用上了,才忘不了。

        2.学而不厌

        人要学习,开始时都是奋发图强的,弄着弄着就厌倦了,懈怠了,如果功夫间断,则难有所成。所以曾国藩反复强调“日日不断之功”,这就是学而不厌。

        3.诲人不倦

        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是孔子做老师的标准。要尽心地开导学生,他再笨,你也不放弃,不倦怠,一心一意帮他弄懂。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也就能做到这三条吧!除了这三条,何有于我哉?我还有其他什么呢?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

        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

        越付出,越富有!

        昨天我们讲到孔子自比于老彭,用八个字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就是说我只是整理前人的东西,把它发扬光大,自己并没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创造,我相信古人传下来的智慧。

        大家想一想,他说他没有什么新发明,新创造,只是转述一下前人的成果而已,是这样吗?

        是,又不是。

        是,是说明他真的是把前人的文化成果集之于大成传下来了,让中华民族绵延三千年。

        那真的没有东西吗?他把这些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其实就已经是创作了,这一本论语492章,基本上都是他的言行举止,万世师表啊。

        对于我们的启示,就是不要老想着去标新立异,老想时时创新,先老老实实地学习,掌握了,你就了不得了,大家说是吗?

        ?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讲的内容,我们今天来学习下一章。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句话大家仔细去体会。

        第一,学习的方法。

        默默的吸收,并且把它消化记在心里。

        第二,学问的态度,叫学而不厌。

        这里分为两种解释,一种是不厌烦,乐在其中。

        另外一种是不满足,很多人学着学着就满足了,我都学会了,我都学明白了。这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是不满足。

        第三,教学的精神。

        教育别人不要感到厌倦,好学生我就教,不好的学生,反正我教了,你爱听不听,爱会不会。

        最后一句:何有于我哉!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有的人说:孔子说这三条我都没做到,这是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是除了做到这三条,其他我也没有什么了。

        第三种解释是,这与我有何难啊?这就是我的一贯作风啊。

        这三种解释有没有道理啊?都各有其道理,那意思差别大不大呢?看起来很大,但事实上对于孔子来讲,那都不叫事儿,具体怎么着听我一一道来。

        一,默而识zhi之,博闻强识的识。

        默而识之,就是说学习不是为了嘴上念念,我读一读念一念,告诉别人,我交差啦,我也学了,那是表面文章做给别人看的。

        事实上来讲,无论是小孩儿还是我们大人,学习不是为了别人学的。

        为谁学的?为自己学的。

        怎么样叫为自己学啊?学进去,记在心里,理解了,而且能够应用了,变成自己的了。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你把它用好了,关键在于你的心,你能把它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才行啊,这是学习的方法。

        那还有的人读成识,就是晓得的意思。

        曾经有学生问过王阳明说,老师,我读书总是记不住,怎么办啊?

        王阳明说:谁让你记得的?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不要死记硬背,要把它理解应用,其实还是差不多。不管怎么说,不管念shi也罢,zhi也罢,大家知道要默而识之,心里晓得。

        第二个就是学而不厌,是说做学问的态度。刚才我提过,一个是说学习乐在其中,不厌倦,不厌烦。

        这一点其实好多人都是做不到的,怎么说呢?我们学一个东西,你比如说看书吧,看着看着就烦了,就看不下去了,觉得没意思。

        我们到超级演讲家来练演讲,刚开始兴趣还很足,干着干着就烦了,什么呀?没意思,就懈怠了。

        大家想一想,如果说我们就一直这么懈怠,你真正能够有所成吗?所以曾国藩就一直强调,要日日不断之功,就是学而不厌。

        那大家想一想,我们超级演讲家日更群干嘛的?就是要求我们不间断,天天做演讲,天天做,把它当成习惯,就像吃饭睡觉,就像喝水,就像上厕所,这都是日常。

        以读书为例,有的人喜欢读书,到处找书看,到处问人要书单,但很少有一本是读完的,都是翻了翻就放下了。

        曾国藩也讲了读书的标准,首先就是一本书读完了以后再读下一本,这边不读完就不读下一本儿。

        这一块儿希望大家也学习学习,我最近在群里发言不是很多,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

        其实我是在读书,包括我最近给大家推荐了许多书,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什么了凡四训啊,现在又给大家推荐,其实好多书要给大家推荐,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去学,还是要好好的去学习的。

        第二个就是学习不满足,厌是满足的意思。

        这也是我们特别要强调的,不要认为我学了一点,我就学学到手了,我什么都会了,我可以了,不需要再学了。

        大家一定要记住,学无止境,学习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活到老,学到老。

        接下来再讲第三条,诲人不倦。这句话是对老师的要求,那有的人就会问:大哥,不是说学习的三种方法吗?

        其实我们一直也强调过,以教为学,教就是最好的学。

        能当好老师,你就是一个好学生,能当好的学生,你就是一个好老师,大家说是不是啊?

        教育人也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什么精神啊?悔人不倦。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们都讲过,教育不分阶层,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忠奸,不管是谁,我们都要想办法给予教育。

        有教无类是孔子才有的。以前较低阶层是不允许被教育的,一个是条件不允许,另外一个就是你们学了没有用,只管听话照做就行了,让你干什么干什么,你知道那么多干什么,那是我们特权阶级的事儿对不对?这是有教无类,孔老夫子最先开始。

        第三个就是诲人不倦,要尽心地去开导学生,他再笨你也不能放弃。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都知道当老师的人,他最喜欢好学生,碰到一个好学生,恨不得手舞足蹈。为什么?因为一说他就明白,两个人会心地一笑,其乐融融,当然好。

        但哪有那么多的好学生,大部分学生都一般,你要讲两遍才明白。

        有的学生干脆,你觉得太难了,本来那么好明白的事儿,他就是不懂,这个时候就看你的态度了。

        如果学生稍微笨一点,我们再厌烦,你一生气一懈怠,我不教了你,爱会不会,这个学生可能因此也丧失兴趣了,反正我也不会,我也笨,我不学了,这个前途就耽误了。

        怎么办呢?有耐心,好好的去劝慰,多教两遍,用他最能懂的方法。

        实际上你会发现没有那么多的笨人。只要他有兴趣了,好学了,那很快就会掌握了,我们不要先天就内心里就把人给分为369等,他就是笨,教他也没有意思,这是不行的。

        有的人就会说我不是老师啊!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战友来讲,更是老师了。

        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点大家没有疑问吧。你把孩子生下来就把它养活,让他学好,培养他,你就是第一任老师,责任重大。

        对自己的孩子你应该怎么做大家都有数,都是好学者,我也不需要太多说了。

        我们很多战友是当老板的,像舒妍,像李老板,。

        还有很多人像秋艳,雪雪,还是当领导的,是个中层干部,那么你底下有员工啊,有的员工他就比较聪明,一点就透,有的就需要你多下工夫,怎么办?好好的去教导他,把他教会了,会了你就轻松了,大家说是不是这样?

        我也不是领导,我家里现在也没孩子,我就不是老师了吗?也不是,你是老同事,有新同事来了,你要不要好好的教他。

        过去我们怕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现在还是吗?现在不是。现在就是你教会了徒弟,教会新人你就轻松了,否则活不都得你自己干嘛!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己,你都要好好的去教会别人,做好老师,这就要求我们会诲人不倦,不要疲倦,不要害怕。

       儒家思想讲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两点,一个是读书,一个是交友。不能在家死读书,读书是输入,交友是输出,也是输入。

        咱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讨论切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家还记得吗?子贡说的哈。君子就要相互诲人不倦了。

        华杉讲他自己去了一趟以色列,一位以色列人就向他讲解以色列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两人一组,一起学习,传了两千年了,这就类似于我们上学的时候有同桌,大家知道吗?两个人在一个桌子上,当同学,可以互相去学习,互相去督促。

        那我们007在2017年,我们刚开始加入的时候也采取了同桌制,就是我和诗婷是同桌,互相督促。但现在联系的少了,大家都太忙了,这样互相督促学习,互相教育对方,互相接受对方的这个建议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诲人不倦难不难?很难,一般人做不到,但说到容易也容易,只要你有这种精神就好了,你想着办法能够教会别人,这种办法来成就自己那就对了。

        咱再说说:何有于我哉!

        这里面刚才提到有三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孔子自谦,这三条我都没做到呢!朱熹和张居正都持此种观点!

        我认为,华杉也认为,这种观点对于孔子来讲,不至于如此自谦,他有那么多学生都是很厉害的角色,他在那么,没有多大意思。

        采取的是第二种,就是我只是做到了这三条而已。

        那有什么佐证呢?是有的。

        《孟子》有一篇叫《公孙丑》有这么一段儿。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翻译过来就是,子贡问孔子,老师,您觉得自己是圣人吗?孔子说,圣人我做不到,我就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贡说,学而不厌是智,诲人不倦是仁。老师既智又仁,那当然就是圣人了。这样看意思很清楚了吧。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也就能做到这三条吧,除了这三条,我还有其他什么呢?

        那另外一种解释就是于我有何难哉!这三条都不叫事儿,这就是我能做到的本分,有没有道理啊?有道理,但是有一点显的自大。我觉得刚才第二种解释是比较切合的。

        好了,时间也到了这一章,也就讲完了。

        简单的再做一下总结。我们学习要为自己学,默默的把它记在心里,用起来。学习不要厌烦,也不要满足,这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永远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三就是教育别人要有恒心,也不倦怠,教会别人是目的,不是教了就完成任务了,这是一种教学精神及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孔老夫子能够做到这三条,做到极致,成为了千古圣人,我们可能成不了圣人,但是我们要学习圣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努力的去往好里做,无限接近圣人。

        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来继续解读下一章。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里面提到的四个点都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再说。

       好了,今天关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启示”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启示”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